中国美术家交流网总编李忠信先生
向各地画家致意: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是属于非经营性的专业艺术网站,重在传承文化、弘扬国粹,吸纳并宣传中国美术界杰出艺术人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现面向全国证选优秀艺术家。
一、入编要求:
1)入编者必须是优秀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或中国国家级绘画艺术研究机构的高水平研究人员。
2)入编者信息和图片等相关资料由入编者本人提供,加盖单位公章。文章及作品内容必须健康,保证真实。由入编者自行承担所提供文章、作品等资料的相关责任。
3)经严格评审,择杰出艺术家入编。

二、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925632670 孙老师
邮箱:ysjsxd@163.com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李忠信先生致全国优秀艺术家的信         孙晓东画展——陨石系列         石仁勇山海山水画展         李海滨画展         马玉岩画展         李忠信画展         贾发军画展         张仕森画展         陈君复画展         戴剑波画展         中国新闻媒体联盟选录中国最具投资收藏潜力艺术家         竞选优秀画家进入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画家介绍
国画家
油画家
版画家
雕塑家
综合
工艺美术
书法家
水彩画家
艺术理论与交流
名家风采

         慈善爱心画家孙晓东

      2012年11月28日,在北京香港马会会所,由著名影视明星李亚鹏和王菲主持的拍卖会上,画家孙晓东的一副《黄山烟云》四尺国画以28万元起拍价在现场拍卖。他将所拍款全部捐给了“嫣然天使基金会”,作为儿童医疗基金。他的这一举动赢得了北京高端收藏界人士的一致赞扬。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孙晓东个人投资创办的教育助学基金会,就在几年内不同程度地帮助过200多名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上学,让他们完成求学的梦想;近两年内他又捐赠给各慈善机构、雅安地震灾区和痪病儿童价值七百多万元的国画作品,帮助了更多需要被帮助的人。
从艺从教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将爱心奉献于艺术与教育事业。他的事迹从前就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新闻单位宣传报道过,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成人教育》和《教育探索》等很多国家级杂志都做过关于他的人物专访,其事迹被选入《中国政协人才》、《世界名人》等多部人才大典,并被载入《中国改革文存》和《中国改革丰碑》等书中。
 他是一位淡泊名利、助人为乐的真君子,他常说画家过于把名利看得很重就难以画出好的作品,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的胸襟和追求,他才能达到如此高度的艺术境界,这是他艺与德的升华与造就。
孙晓东的山水画大气磅礴,笔墨功力浑厚。在当今画坛上,是难得一见的实力派大画家,他作画时不拘一格,行笔泼毫或山或云,不论如何开篇,最终都能画成一幅气势惊人、令人荡气回肠的宏篇大作。他在笔法上取众流之所长,其古法、今法无一不精,泼水洒墨、散峰勾线、大笔着色,颇有傅抱石之风。在当今画山水技法上能有此造化者并不多见。他的画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技法的同时处处流露出现代风格,他是一位地地道道从古典技法里走出来的现代派画家。
孙晓东的作品广为各地知名人士所收藏,价格不菲,但他从没有放弃过爱心奉献。他以弘扬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创新发展中华现代艺术为目标,为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为当下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笔者:陶相明      国务院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品牌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纯朴的诗意——刘大为塑造的当代民族形象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1号 |进入美术论坛|来源:CNTV
 
      在众多描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形象中,刘大为的《晚风》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幅作品。画家没有把这位世纪伟人塑造成一种铁腕政治家的形象,而是撷取他闲暇在庭院读报小憩的场景,以一种晚风中纯朴的诗意捕捉这位伟人的心境。纯朴的诗意,正是《晚风》塑造邓小平形象的审美意境。刘大为是新时期在工笔人物画和水墨写意人物画两个领域都取得非凡艺术成就的画家,他的《晚风》《马背上的民族》《漠上》《巴扎归来》和《雪线》不仅已成为新时期中国画的代表作,而且,他所塑造的当代人文形象已成为具有这个时代审美精神的民族形象。
       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新时期文艺春天的到来,中国画创作从极左主义的思想禁锢中冲决出来。一方面是回归传统,对曾经遭受批判的文人画予以重新的审视与肯定;另一方面则是积极创新,从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工笔人物画便是在这样一种时代的需求中,上溯唐宋人物画传统,并试图将这种传统和20世纪接受西方写实绘画而形成的新传统以及新时期对于现代性语言的探索融合一体。乡土写实美术开始让画家们摆脱公式化、概念性的创作模式,工笔人物画家从这种时代的审美思潮中反观他们曾经拥有的生活土壤,并从中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乡土美术不仅是在精神上对于质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的回归,而且是艺术上对于本土审美品格的发现与创造。当时的许多工笔人物画,便是从这样的审美追求中对少数民族纯朴的民风予以诗意的、抒情的发掘与表现。
       在表现内蒙古大草原的工笔人物画方面,刘大为便是其时突出的代表。相比于20世纪70年代那些用故事情节图解政治主题的草原作品,刘大为开始注重蒙古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的表现,并试图通过对这种无情节性的日常瞬间的描绘,揭示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辽阔无垠的草原这种大自然的关系。不论是描写三口之家放牧休憩场景的《马背上的民族》,还是塑造茫茫沙漠上蒙族少女微笑的《漠上》;也不论是刻画霜染须眉的琴师在侧耳倾听马头琴回音的《草原上的歌》,还是捕捉训练幼童单骑放牧充满动感形象的《雏鹰》,刘大为在作品中捕获的草原或沙漠中的人物形象都不在于叙事性,而在于形象塑造的本身所传递出的质朴的情感,在于形象塑造的本身揭示出的人对于猎犬、牧马和骆驼的亲情关系,在于形象塑造的本身呈现出来的人畜与草原、沙漠的和谐统一。对于内蒙古大草原,刘大为没有表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凉,也没有表现“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荒寒,而是追寻恬淡却又醇厚的风土人情,漂泊而又宁谧的游牧生活,艰辛而又甘甜的勤勉劳作。刘大为的工笔人物画发掘了蕴藏在那个粗犷、血性和霸悍的民族中的一种纯朴的诗意,从而重塑了一个当代审美中的游牧民族的形象。
       乡土美术对于这种审美精神的回归,也意味着艺术语言的乡土意韵与纯朴质感的创造。刘大为的工笔人物画,不是用浓艳华丽的色彩去夸张丰额宽颧的蒙族人物的肤色与服饰,而是以淡彩减弱蒙族肤色与服饰的厚重感,并以牧马、猎犬和荒漠的清墨色增加这种具有地域特征的工笔人物画的淡雅格调。因而,他的工笔人物画不完全是工笔重彩,也不完全是工笔淡彩,而是介于重彩和淡彩之间。在形象的塑造上,偏于写实,造型严谨,但不是完全被动的客观的实写,而是依据客观对象予以必要的简化和适度的夸张,甚至于在写实的形象中寻找内在结构的抽象意味。譬如作品《马背上的民族》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便是在实写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侧面的夸张变形,既具有自然的身躯特征,也通过方形结构的运用,增强了人物形象的体量感和雕塑感。马的组合,看上去极其自然,但三匹马之间的交叉重叠,乃至对于马的平面塑造中某些立体空间的转化,都体现了画家在形式感方面的独特创造。他在画面中运用的线条,显得细均有力,于温婉柔和之中显现出内敛的骨力。他的形象塑造具有典型的线条勾勒的工笔画语言特征,但线条又绝不肆意夸张独立于形象的塑造之外,而是巧妙地隐显于轮廓与结构之中,有机地游刃于形象与色彩之间。他的渲染也绝不僵硬板滞,而是水色互融、淡彩慢染,并在渲染之中体现出写的笔意,从而体现了工中见写、繁中求简的艺术特色。去火、去躁、去滞、去板,而求灵、求活、求静、求雅,则一直是刘大为追求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写意性是他在工笔人物画中求得灵变的重要方式,那么,以工养写也便形成了他水墨写意人物画严谨的造型特征。中国画历来讲究工写结合,从事工笔画创作的,最好也学些写意,以写意养工笔而不致工笔画得细描死抠,实为“笔工而意写”;而从事水墨写意画创作的,最好也有画工笔画的经历和学养,以工笔养写意而不致写意过于草率粗俗,是谓“笔写而意工”。刘大为的画学道路一直坚守工笔与写意并举的路子,他的工笔之所以灵变、活脱、静雅、飘逸,这和他在水墨写意人物画上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同样,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之所以收放自如、内敛沉静,这也和他长期从事工笔人物画创作密切相关。刘大为有非常扎实的西画功底和造型能力,加之长期养成的勤奋画速写的习惯,他在水墨写意画上的人物造型真正做到了得心应手、手到擒来。因而,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不会因造型问题而产生形象塑造上的硬伤,也不会因长期地完全出于默写而形成一种套路式的概念化或符号化的人物形象。相反,他的水墨人物画往往都是在超越以形写神之后而体现出笔墨意蕴的品味与格调,并且,这种品格古雅的笔墨之中依然葆留着生活中人物形象的鲜活与生动。
   的确,素描与笔墨的联姻是当代水墨写实人物画的基本模式。素描人物造型的引进曾经为中国传统人物画增强了塑造现实人物形象的表现力,但长此以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中国画特有的写意精神。因此,怎样在写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凸显中国画的笔意墨蕴,并体现每位艺术家各自不同的艺术个性,是当代水墨写意人物画演进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刘大为水墨人物画的当代性,就体现在对于这种中西融合人物画的艺术个性的探索与创造上。他的水墨人物画是在以形写神的基础上对于传统笔墨的继承与再度整合,并由此形成了他清秀洒脱、温润古雅、恬淡质朴的自家面目。
       从师承关系来说,对于古人,他曾经用功临写过陈洪绶和任伯年的工笔、兼工带写的人物画,在人物画的精微与生动上获益匪浅。对于今人,他既师承于蒋兆和通过笔墨皴擦呈现人物坚实的结构与体量,深入地表现人物的神情和动态;又师承于叶浅予运用简洁的勾线和彩墨强化中国画特有的语言美感,从而使笔墨语言的审美性相对独立于客观对象。刘大为是山东诸城人,成长于内蒙古大草原,是个地道的北方人。但他的水墨人物画在撷取蒋、叶优点的同时,更倾向于浙派人物画的语言特征。譬如作品《巴扎归来》《转场》《干草车》和《帕米尔高原的婚礼》等,在他的这些写意人物画的作品中,他很少使用浓重的墨色,也很少干皴渴笔,而是用行草书式的线条赋予形象以灵动、洒脱、飘逸的视觉美感,大块的偏锋湿墨用于骆驼、牧马和猎犬的表现,面部的精微之处往往在勾皴的基础上敷以水润墨色,从而形成了他画面特有的线与面、疏与密、笔与墨、虚与实、光与影的辩证矛盾关系。他对笔墨有很好的悟性和控制力,既可画巨幅群体人物的组合,又能随意画趣味十足的小品;既善于驾驭主题性的人物画创作,又擅长描绘抒情性的生活小景。画人物面部时,写意之中颇见精微;画人物躯体和骆驼、牧马、猎犬时,则是在谨严之中常见洒脱。他的笔墨是率性而不粗野、简洁而不空疏、洒脱而不恣肆。
       刘大为的生活基础源于他青少年时代的内蒙草原生活,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沙漠、湛蓝的天空、悠游的白云以及蒙古游牧民族粗犷勇敢的性格,都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他画草原、画沙漠、画雪域、画骆驼、画牧马、画民风古朴的蒙古民族、新疆维族和高原藏族人物形象,也都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的热爱,体现了他通过这些审美形象所表达出的艺术主体的胸襟与品格。作为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画家,刘大为走过的艺术道路鲜明地体现了新中国美术家的成长历程。1963年,刘大为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68年毕业分配到内蒙古包头市半导体器件厂;1972年落实政策调入包头日报社任编辑、记者。“文革”期间,他先后创作了《银针传深情》(合作)、《草原颂歌》(合作)、《草原女民兵》和《红太阳照亮内蒙古草原》等作品并多次入选“文革”期间的全国美展。1978年,他有幸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文革”后第一届中国画研究生班,从此被历史逐渐推为新时期开时代新风的一代名家。
       从油画到连环画,从速写到水彩画,从工笔重彩到水墨写意,从地方研究生到军旅画家,从主题性创作到艺术的个性追求,他涉猎的画种非常宽广,他生活的阅历非常丰厚,他创作的题材非常广博,他发掘的审美内涵也非常深入。鉴于他取得的多方艺术成就,1997年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届、第六届主席团常务副主席,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作为中国美术界的重要领导,他的开拓精神和务实作风使中国美协在世纪之交的社会变革与转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宽广胸襟和真诚厚道赢得了广大美术家对他的信赖与赞誉。当然,站在中国美术界那样一个制高点上,他的胸襟、眼界与视野也更加开阔,俯瞰全局,把握方向,他更具有一种艺术的社会担当意识和时代的使命感。在他《晚风》《小米加步枪》《人民公仆刘少奇》《朱德与史沫特莱》和《不畏蜀道难》等作品中,我们可以阅读到他怎样通过自己的画笔来表达他对于现实主题与历史主题的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充分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个性风采,而且也塑造了当代审美中的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
       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直到今天,刘大为一直是工笔与写意并举、速写与水彩齐抓,因而他也善于融会这些各有所长的绘画艺术语言,并由此开拓了他宽广丰厚的艺术境界。其实,不论速写还是水彩,也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贯通于其中的一直是他对于中国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品格的追求与滋养,他不仅追求中国文人画所特有的洒脱率性的写意,而且还要在鲜活生动的形象塑造之中把自己的个性、学养、品格漫漫浸透进去,从而彰显出艺术主体的精神与格调,这才是他终生孜孜以求的至高至纯的境界。

  

人民艺术家刘文西:情系黄土地,创作为人民

陕北的黄土地,那是创作的根,是创作的源泉

       毛主席《讲话》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毛泽东提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对此,刘文西在接受采访时谈道,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新与旧、健康与腐朽、先进与落后等方面的矛盾、撞击、磨擦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是什么?迷茫的、徘徊的、困惑的问题不少。所以作家、艺术家要以思想家的高度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用自己的作品去影响人,以优秀的作品去鼓舞人,这确实是一个时代的责任。艺术家应该更好地观察、认识、表现生活的主流和本质,更好地去表现生活的主旋律,这是我们文艺家的工作重点和社会责任,也是国家、人民所需要的。主旋律的作品产生和创作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总要有人去攻难关、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
  
       1950年刘文西在上海育才学校刚开始学习美术,当时只有17岁,他第一次听到王琦老师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王先生讲得很生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发的书,他一直保存到现在。从那时起,刘文西就决心一辈子沿着《讲话》指引的道路去实践、去创作,向人民学习,向社会学习,了解人熟悉人,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讲话》指引着刘文西一生的文艺道路和艺术实践,心甘情愿地投身到为人民而创作中去。

       最终,刘文西选择了陕北作为他的创作基地,为深入了解陕北,他从1957年起到现在去陕北有80多次,在全面的普遍了解的基础上,还把几个村子作为重点蹲点的对象,长期不断地到那里去,与老乡们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心情、性格和成长的全过程,就像一家人一样,有些人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还有的人成了他创作的“典型”。五十年里,他跑遍了陕北26个县区,有许多村子因为没有路,只有羊肠小道,有的沿着河道就是路,许多村子甚至没有一辆自行车和架子车。因此,他背着行李步行走过许多山路,住过许多村子。他重走了毛泽东转战陕北的大部分主要路程,边访问边速写边赶路,艰苦的路程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在投身到生活中才能得到真切的体会。

       在长期深入生活过程中,刘文西真正懂得了深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他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获得了创作的激情,也获得了大量的素材。这一段生活为他此后的创作成就奠定了厚实的生活基础。他对西北的艰苦生活心存感激,他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她们是画家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刘文西生命的依托……

       长期坚持深入一线搞创作使刘文西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20年来,艺术发展的繁荣的宽松的环境促进了艺术的多样化;艺术只有丰富多样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更要与时俱进,要用多种多样的风格、形式和艺术个性去感染和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


       仅2001年11月和2002年4月,刘文西曾两次与黄土画派画家一起到陕北,深入生活观察体验,走了十几个县,过了六次黄河,看到了新时期的农村生活,看到退耕还林还草的山川秀美工程,看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黄河纤夫,看到了陕北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这些年来,刘文西创作了《乖旦旦》、《受苦人》、《黄河纤夫》、《又是黄昏》4张陕北人民生活的画作后,又去了甘南生活创作了《相聚》、《雪塬》、《雪山之子》等7张藏民生活的作品。为纪念建党80周年创作了《更喜岷山千里雪》、《征程》、《毛泽东在延安》等5张以毛泽东为题材的作品,以及表现深圳、上海浦东等新时代朝气蓬勃的城市风光的画作。年逾古稀的刘文西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太丰富了,一辈子也画不完,生活催着我不能停笔,丰富多彩的新时代生活是画不完写不尽的,实践告诉我,到深深感动着我们的生活中去吧!它会催人奋进,催人创作。”

韩美林艺术人生

    韩美林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画画、搞雕塑、写文章、做设计,样样都有不俗的成绩。2004年,他获世界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大师奖,2005年,他担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修改创作组组长。

      他是知名的画家,他的动物画惟妙惟肖,自成一派;他是申奥标志“太极人”的创作者,也是福娃的创作者之一,他13岁当兵,15岁当小学美术老师,只上过三个月初中的他19岁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文革”时坐了四年零七个月的牢,1979年,他第一次开了自己的个人画展——他就是画家韩美林。

      是画家却从不卖画,涉猎领域广泛,包括雕塑、陶瓷、标志设计等等,面对专业者的质疑,韩美林笑称自己是“杂牌军”。经历四次婚姻,现在与小自己28岁的太太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在妻子眼中,韩美林只是一个“心直口快、到处惹祸的孩子”。这个经历过常人无法想像的生活磨难的人,笑着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说要“换个活法”。

      韩美林艺术馆建成开放美林艺术馆分两馆,一个馆在杭州,一个在北京通州梨园。通州、杭州,韩美林艺术的文化贯穿了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

      北京韩美林艺术馆是国内第二座以韩美林个人作品为主题的艺术馆,馆藏艺术品包括韩美林先生捐赠的绘画、书法、雕塑、民间工艺品等2000件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继承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统,结合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辨风格与表现形式。此外,还有韩美林先生近3000件展品将在这里轮换展出。它与2005年10月19日落成的杭州韩美林艺术馆分别位于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首尾两端。连接两座艺术馆的纽带,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两个艺术馆的建成,丰富了我国的运河文化,为运河文化的申遗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与文化依据。

      杭州韩美林艺术馆,位于杭州植物园分类区北面,总用地面积为892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96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4207平方米,其中主馆建筑面积为3677平方米,于9月30日建成,2005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等领导为艺术馆揭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为艺术馆开馆发来贺信。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金炳华,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致辞。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有关单位,以及来自文化、艺术、新闻等领域的嘉宾共300余人参加开馆仪式。

吴山明:悠幽画意——《宝藏》栏目十周年人物专访

吴山明接受《宝藏》栏目专访

2013-10-15 13:22:12 来源:宝藏网  

吴山明谈家乡

我的家乡是浙江浦江县,这是一个书画之乡,在乡下,吴茀之算是我乡亲中的前辈。老百姓都说:“吴茀之画头牛,比真牛还要值钱!”于是我小时候就有一个概念:家乡出了个有名的画家。

吴茀之先生的侄孙吴战垒和我是儿时的伙伴。我们常常趴在晒谷场上画菩萨、三国和西游,我当时就喜欢画画。

村里每年过节时都有做香包的传统,香包上往往会印一些佛像来祈福消灾,而绘制这些佛像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身上。每次画完画,村里人总会送我们一些礼物表示感谢,有时是几张毛边纸,有时是几个香包,这对孩时的我们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因此每每有这样的任务我们都乐此不疲。

吴山明谈从艺

到杭州后,就住在吴茀之先生楼下,那时他还不知道我会画画。

那时能让我画画的地方不多,于是家门前那条长长的弄堂便成了我作画的地方。我用石灰在地上画,把日本鬼子、孙悟空、徐悲鸿的马画了一地。

一次,吴茀之先生下班回来,看到一地的菩萨、奔马、鬼子,深觉有趣,便把我叫到跟前。让我凭自己的想法再画一张。我不敢怠慢,趴在书房整整一天,画了两张画,其中一张是《钱塘江野营》,吴先生看过之后直夸好。后来,吴先生动员我父亲让我去报考美院附中。1955年,我和傅伯星两人便一起去考。

美院附中的考试相当严格,报名的两、三百人中只录取二十名。当时考试的内容为一张素描、一张创作。我从来没有画过素描,看着身边的人个个下笔迅速,心里已凉了大半,只觉得这下完蛋了……于是我又画了那张曾被吴先生称赞的《钱塘江野营》,考试结束后我十分灰心,但老师一句“过两天来看结果”又让我不敢放弃一丝希望,忐忑不安地等到发榜那天,紧张地找自己的名字,结果真的有!原来正是《钱塘江野营》打动了阅卷老师。

吴山明忆往事

吴山明谈美院:

1959年,我进入美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学院灌输了很多文人画的传统知识,使我们养成了对传统绘画的敬仰和对传统审美的理解,

我进美院时,正值开创“浙派”意笔人物画的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人的创作高峰期,他们是一批年轻的精英,像《井冈山斗争》、《说红书》等作品的创作全程,我们几乎都看到了。方增先老师的《粒粒皆辛苦》刚画完,潘老(潘天寿)取的题目。原来的名字是“颗粒还家”,后来议论时,吟了《悯农》的诗句,于是“粒粒皆辛苦”这个颇有深意和蕴含民族品格的题目就出来了。

学画初期,除了潘老这一辈教我们花鸟山水外,人物老师,如还健在的方增先、宋忠元等,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代表了浙派人物画的辉煌时期,很多经典之作都在那个时期诞生。我毕业留校,实际已经慢慢参与到浙派人物画的探索中了。

访何水法:文化交流促和谐

2010-05-20   

2010年1月,一年一度的浙江省两会隆重召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第十届政协常委、著名画家何水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会议厅的休息室里,不时有委员们的讨论声传来,但何先生中气十足,语气不徐不疾,清晰可闻。

《艺术财富》:这次会上您都准备了什么提案?
何水法:往年我在会议之前准备提案时,很多方面都会考虑。前段时间参加了2010跨越欧亚世博行系列活动,从访问欧洲之后回到杭州,立即来参加浙江省两会,所以更注重每一个提案的品质与可操作性。这次我主要提出向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馆商借两地的《富春山居图》在富阳“合璧”展出的议案。

中国画历史悠久,元代以后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显著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黄公望便是元代画坛四大家之一,他以山水画见长,《富春山居图》代表了他的巅峰成就。他79岁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历时3年完成,是他的尽心之作。今年是《富春山居图》问世660周年,之间也经历了曲折变化。1746年,遭到火焚及其他原因被分开了,至今260多年过去了。前半卷《剩山图》现藏于浙江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近几年,随着两岸经济的互动往来,文化也应该有所作为。所以我这次提案,《富春山居图》回到故里省亲,将《无用师卷》与《剩山图》一同在杭州富阳展出。从方方面面来看,条件已比较成熟。


《艺术财富》:这个提案似乎意义很大啊!在做这个设想的同时您一定怀抱以一种特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何水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全体华人的财富。《富春山居图》作为文化的瑰宝,被完整地拼在一起,是一种愿景的再现。文化艺术的小统一推动中国的大统一,完整的中国画推动和谐的中国,有着特定的意义。这也是作为炎黄子孙应有的责任。


《艺术财富》:若把《富春山居图》展出,具体的地点您是怎么考虑的?

何水法:回归故里,所以一定要在富阳展出。富阳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京杭大运河构成的“三江两湖一河”是杭州水文化的精华,其中富春江一带的人文积淀又尤为深厚,像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时便在富阳,这对《富春山居图》回归故里有特殊的意义。有水才有灵气,水是生命之源。至于富阳的具体展出位置,可以再斟酌考虑。


《艺术财富》:富阳的水文化非常深厚。
何水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讲人的精神面貌好取决于环境。我们现在注重环保,让蓝天碧水环绕着我们,要创造绿色人文、生态人文,也就是这个道理。


《艺术财富》:那么这个提案实施也会有一定的困难吧?
何水法:我觉得这个提案切实可行,当然做成一件事情,肯定不会容易。近二十年里,我非常关心两岸的文化交流,并热心参与,包括通过与台湾方面高层领导、有识之士的交流沟通,这些都有助于推动发展。当然困难是难免的,光是保险费就是一笔不少的数目,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问题,要一步一步来。

《艺术财富》:这次两会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何水法:“低碳”,这是在与会当中感受颇深的,也是一大亮点。很多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细小的行为,比如使用一次性筷子、纸张等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周遭的环境。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非常有限,所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革。前些年参加两会,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大摞文件,后来慢慢是用电脑看文件,而且今年每个与会的政协委员都领到了一块新手帕,意在倡导低碳生活,少用一次性纸巾。这些都是改革的体现,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都需要用创新来推动社会进步。


《艺术财富》:创新非常重要,那么展望中国画的未来,您觉得中国画以后的走向是怎么样的?
何水法:中国画的深厚底蕴是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而积累起来的。要发展,传承和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要传承,重在创新,但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中国画注重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气韵,它的笔墨与书写是一种心情与心境,正如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去欧洲考察,走访了二三十个博物馆,文艺复兴、近现代大师的作品都让我印象深刻,有了一些新的体会。相比较而言,西方是用自然科学的很多成果来指导绘画实践,他们一丝不苟,但我觉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在认识事物和表现手法上以一当十,有独到之处。到底谁更高明,还要看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到哪一层次。当代中国艺术一方面有繁荣气象,但也问题不少,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时而可见。进入世纪之初,我说过四句话: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水是中国画的灵魂,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画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十年过去了,真正有深度的艺术品还是稀缺的。最近在《美术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国画的危险信号》,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画主流面貌发生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变化。

《艺术财富》:2009年是浙江经济发展转折多变的一年,艺术品市场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那么展望未来一年,您觉得艺术品市场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何水法: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品市场也肯定会有很好的发展,这是绝对的。前几年艺术品市场有过热现象,那时候艺术品良莠不齐。经过这些年的规范,我相信,要买好的东西,买家自有他们的眼光。对市场而言,首在规范,就是不要出现假画。

范曾我为何捐千万 撰《共赴国难》袒露心声

 

CCTV.com  2009年03月26日 14:1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CTV.com综合  

 

   “我做我所能做而已,够了吗?还不够。我虽年逾古稀,但我还必须到灾区去,以一个艺术家所能付出的爱心,去温暖在苦难中的人群。”著名诗人、书画大师范曾在刚写好的文章《共赴国难——为什么捐1000万》中袒露了自己的心声。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一件宽松的中式衣衫,一柄古朴的烟斗,范曾日前在他巴黎的寓所里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自中国中央电视台5月18日播出范曾为中国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后,海内外许多华文媒体都在称赞他的爱心之举。对此,范曾平静地说,他只做了应该做的事。

    汶川地震时,范曾正在巴黎准备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多元文化研讨会。接到国内举办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的消息后,他立即回国参加了这一表达爱心的活动。

    返回巴黎后,在5月21日教科文组织的研讨会开幕式上,范曾还向组织方提议,为中国四川地震遇难者默哀一分钟。建议得到通过,参加大会的世界各国人士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范曾表示,那一刻他非常感动。

 

共42条记录  每页6条  共7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制作维护 您是第 2719614 访客  浙ICP备12023318号-1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德胜路久盛巷5号  电话:15925632670  传真:86+571+87028183  www.zgms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