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交流网总编李忠信先生
向各地画家致意: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是属于非经营性的专业艺术网站,重在传承文化、弘扬国粹,吸纳并宣传中国美术界杰出艺术人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现面向全国证选优秀艺术家。
一、入编要求:
1)入编者必须是优秀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或中国国家级绘画艺术研究机构的高水平研究人员。
2)入编者信息和图片等相关资料由入编者本人提供,加盖单位公章。文章及作品内容必须健康,保证真实。由入编者自行承担所提供文章、作品等资料的相关责任。
3)经严格评审,择杰出艺术家入编。

二、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925632670 孙老师
邮箱:ysjsxd@163.com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李忠信先生致全国优秀艺术家的信         孙晓东画展——陨石系列         石仁勇山海山水画展         李海滨画展         马玉岩画展         李忠信画展         贾发军画展         张仕森画展         陈君复画展         戴剑波画展         中国新闻媒体联盟选录中国最具投资收藏潜力艺术家         竞选优秀画家进入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画家介绍
国画家
油画家
版画家
雕塑家
综合
工艺美术
书法家
水彩画家
艺术理论与交流
名家风采

范曾我为何捐千万 撰《共赴国难》袒露心声

 

CCTV.com  2009年03月26日 14:1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CTV.com综合  

 

   “我做我所能做而已,够了吗?还不够。我虽年逾古稀,但我还必须到灾区去,以一个艺术家所能付出的爱心,去温暖在苦难中的人群。”著名诗人、书画大师范曾在刚写好的文章《共赴国难——为什么捐1000万》中袒露了自己的心声。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一件宽松的中式衣衫,一柄古朴的烟斗,范曾日前在他巴黎的寓所里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自中国中央电视台5月18日播出范曾为中国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后,海内外许多华文媒体都在称赞他的爱心之举。对此,范曾平静地说,他只做了应该做的事。

    汶川地震时,范曾正在巴黎准备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多元文化研讨会。接到国内举办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的消息后,他立即回国参加了这一表达爱心的活动。

    返回巴黎后,在5月21日教科文组织的研讨会开幕式上,范曾还向组织方提议,为中国四川地震遇难者默哀一分钟。建议得到通过,参加大会的世界各国人士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范曾表示,那一刻他非常感动。

 

空寂洒脱 古拙清静:范杨的“禅艺术”

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2011-04-11 17:55:06

【博宝艺术网讯】博宝艺术网评论员悠然撰文   罗汉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特殊的图像艺术,在中国画史上的分科,属于道释人物画中的佛教画。反观中国,罗汉信仰普遍,罗汉就是佛家弟子中证得阿罗汉果者,或者说是得道者,在民间他们往往被认为是神通广大、古道热肠的形象,成为各阶层人士的普遍信仰,同时以罗汉为题材的书画作品广为欢迎。近来,博宝宝珍商城收藏了范杨的作品《罗汉》,一来就引起了不少关注和热潮。

以罗汉为题材的佛画反映了佛教艺术逐渐世俗化的一个发展趋势,其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思辩理性的特性逐渐减弱,而增加了人情味和亲切感。所以既有神通法力又兼有人性的罗汉题材是古今很多艺术家热衷创作的题材,他给文人画家很大的想象空间与自由创作的意趣。“禅”的思想作用在绘画艺术上,在技法上表现为注重笔墨线条的运用,通过笔墨的渲染及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出一种飘逸感,使绘画充满了性灵的闪烁,从画中能体会到一种平中见奇、以减代繁、以少胜多的禅意;在内容上以表现修禅的过程、悟道的境界为主,因之最常见的题材便是各种不同造型的罗汉图、祖师像或公案故事等;在构图上,往往是造景不多,仅一二人物,来突出脱俗、苍古、空寂、洒脱、古拙、清静等禅艺术的特质;最后,在认知上,反对此前佛教绘画中的纯理性的说教,而是强调直觉把握,在思维方法上不拘泥、不执着,通过某种意境的的创造来内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实则体现出禅宗所主张的“顿悟”精神。

江苏南通是个盛产企业家和生意人的城市,而艺术家范杨也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他擅长中国画,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大型画展并为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先后出版了《水浒人物全图》、《范扬画集》等作品集。无论是作品还是为人,范杨都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他的艺术人生,在业内享有盛誉。

【博宝点评】罗汉是人们心中智能、美好、高尚的人格理想的化身,因此,自五代以下,罗汉题材如同异军突起,逐渐在画史上绽放光芒。艺术界和收藏界的朋友想必对范杨很熟悉,他笔下的罗汉向来是藏家们厚爱的对象,其艺术欣赏价值、收藏价值以及投资价值都是无可厚非的。

怀旧·梦幻·超现实主义--读戴剑的中国画

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2008-03-24 19:01:54

  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和思想上的失落和麻木。生活在都市里的文化人开始厌倦现代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大量废气、各种机器轰鸣带来的噪音、炎炎的烈日下裸露的水泥地面和柏油马路上积聚的高温。人们开始怀疑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开始怀念起农牧时代的田园风光和恬静优雅的庭院生活。
     戴剑的中国画无疑迎合了当代都市人的这种热切要求。正是这样,戴剑的画给你的第一印象便是亲切。
     从《家——系列》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熟悉而又相当亲切的画面:一处幽静的池塘,满塘盛开的荷花,几只鹅鸭在戏嬉,几排篱笆,裹着几分菜园,三四根枝繁叶茂的大树将一栋青砖汉瓦房紧紧地合抱在怀里;房前树下,摆着一张麻石凿就的圆桌和一张楠竹编成的躺椅,石桌上放着一件陈旧的兰花瓷壶,壶里泡的是清明谷雨采制的绿茶,它时不时地送来一阵一阵的幽香;主人躺在躺椅上,手拿一把蒲扇,微眯双眼,似睡非睡,好不惬意。“一池莲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门前的一副对联似乎还隐若可见。这就是戴剑的家,同样,也是我们的家——个已经逝去但至今还让人留恋的家。这个家充满了朴实,充满了自然,充满恬静,充满了温馨。
     于是你不得不激悦,不得不兴奋。也许这就是观者的高潮,抑或是画家的高潮,这种高潮其实只有在美梦中才能寻得。或者说这就是画家昨日家中的梦,或者说这就是画家今日梦中的家。戴剑的《家——系列》是虚无缥缈的,但是它又无一不是真实的。在这亦梦亦真的虚幻世界里,时空的错位,昼夜的颠倒,人畜的互换,不断地刺激着你的视觉和思维,使你感受到这个家的原始般美丽和珍贵。
     十多年前,当李小山先生提出中国画已经走到了尽头的时候,犹如中国艺术界发生了一场大地震。震波过后,的确引起了众多的当代国画家去探索中国画的新路径。从《家——系列》中,我们不难发现戴剑似乎已经找到了中国画的新的表现题材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戴剑的艺术头脑是相当清醒的,他深深知道中国画离开了笔墨二字便无从谈起,就像音乐家离开了“哆来咪”就无法谱曲一样,所以,他的画无论怎样求变,他都牢牢地守着这根底线不放,虽然在他的画里你也能看到近似油画的笔触;他也知道中国画中的性情是何等的重要,所以他的画总是充满了一种原始的野趣和宣泄;他更知道墨守成规只会是死路一条,所以在他的画里,你可以看到毕加索立体画派的影子,也可以看到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浸染,还可以看到弗洛伊德《释梦》的辐射。
     思想和观念是人的灵魂。也是画的灵魂。戴剑的画不仅极具现代审美倾向,而且极具文学意义上的想象力,不知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心灵真的那样息息相通,龙应台在谈人文修养时有一段话极像在说戴剑的画,她说:“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世界,但事实上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事实上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戴剑的画给我们展示的是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还有那个另外世界可能更现实的存在——无时不在变化的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分享到:

《瞬间与永恒--朝戈艺术三十年》开幕式在中国油画院举行

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2012-02-17 16:23:48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主办,山东银座美术馆协办,中国油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瞬间与永恒--朝戈艺术三十年》朝戈绘画艺术展于2011年3月19日下午两点于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开幕。该展展期为2011年3月19日—2011年4月2日。此次展览展出朝戈近三十年来的绘画作品及大量文献资料,完整立体的展示了朝戈的艺术造诣与学术高度。


  此展作为中国油画院油画名家个案系列展览的第一个大型个展,共展出朝戈素描油画 82件,集合了朝戈多年来在艺术领域探索与追求的成果,瞬间与永恒既是朝戈对于艺术孜孜追求的创作灵感,也是朝戈对于生活提炼后的艺术结晶。 朝戈作为架上绘画领域内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知识分子情节,大漠、草原、云这些因素一直贯穿于朝戈的作品中,这种大风景更是一种超越存在的心理诉求,朝戈作品在深层上讲是对人的存在感的寻根溯源,这种诉求使的他的艺术有着不可动摇的立场,作品所透漏的焦虑、紧张或稳定的,永恒的结构即是这时代的表征又凸显了艺术这一语言的最终关怀。


  此次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深层次探讨绘画艺术以及展示朝戈对于绘画的研究及实践,此次展览学术研讨会将在开幕式结束国后在中油画院美术馆举办,届时将就展览所展现的朝戈艺术特征以及当代绘画的价值判断等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此次展览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3月19日下午1:30 新闻发布会 3月19日下午2:00 开幕仪式 3月19日下午3:30 学术研讨会


  



  



  朝戈先生在新闻发布会现场


  


深入探索艺术真谛---记孙为民的画

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2008-03-24 19:01:54

    孙为民不是当代中国美术运动中活跃的弄潮儿,而是一位扎扎实实沉稳地从事艺术探索和创造的实践家。我以为,中国当代艺坛,后者比前者更为需要,也更为重要。因为有太多的人在赶潮、玩潮,心急浮躁。艺术这玩意儿,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发表宣言和制造声势,求助于外部的力量,以推进自身的发展。但它又决不能满足于此。艺术要真正得到发展,更需要人们沉下心来埋头实践。认认真真地解决许许多多的具体课题。近十多年来,孙为民的艺术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关注,正是因为人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位诚实艺术家执著投入的精神,看到了他对人生对艺术的真挚感情。

  孙为民曾受过学院的严格训练,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过严峻的锻炼。他在学院的围墙中前后学习了十多年,他在河北一个偏远的农村参加劳动和接受农民的“再教育”整整三年。回顾他成长的历史,他颇有感情地说:「我真幸运能在中央美院读书,先生们的指教,使我懂得如何画画如何做人。」在农村那几年,他尝尽了酸甜苦辣,可是并不后悔。「我也幸运那几年的农村生活,使我的艺术稳稳地扎在黄土地里。」那段生活经历不仅给他留下了许多难忘了回忆,而且深刻的影响了他的艺术道路。他爱农民,爱他们性格的纯朴、执著的憨厚。爱他们的情感真切和待人接物的富有人情味。画农民,画“老汉那厚实而满是老茧的粗大的手,姑娘被风吹得红红的颧骨,磨破了的皮肤,斑剥的土墙,有车轮子的雪地,还有温良可爱的小毛驴……”,成了他表现自己感情和感觉的需要。在农村,他虽画画不多,只能作些简单的速写,但是他的所见所闻,他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养料,为他以后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他咀嚼它们,消化他们。80年代初,孙为民以感情真切和挚朴的农村生活画面开始受到画界的注意。最能反映他那阶段创作水平的首推1984年画的「腊月」。这件作品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并获得铜奖。这个时期,中国油画界出现过乡土绘画潮,从事乡土绘画创作的主要人物都是「文革」期间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青年人。孙为民的艺术在乡土绘画热潮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他的绘画语言比较到位,人物造型和色彩胜人一筹。他创造的画面有纯真的抒情意味,感觉更为细致和丰富。他在比较单纯的色彩中追求色调的和谐与交响。我还觉得,当时他的一些作品是受了法国外光派的影响的,外光派产生于19世纪70-80年代,几乎与印象派同时。他们虽然像印象派那样关注外光的表现,但不同于印象派的是,他们并不沉沦于光和色的表现,而是承继了现实主义流派的精神,把目光投入农村生活。孙为民善于消化和吸收外来养料,他用自己的才智和创造精神悄悄地把法国外光派消融在作品中,并赋予这些作品以民族气派和个性特色。

  孙为民关注油画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在80年代中期中国画坛汹涌澎湃的美术思潮中,他表面上很沉着、冷静,内心却思绪起伏。油画往何处去?中国的油画往何处去?自己的创作往何处去?他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是他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艺术的修养以及学院里的学术氛围使他在思索中逐渐镇定,从而稳健地走自己选取定的道路。在研究班和留校任教后,他画了许多人体的农村题材的作品,不断完善自己的技巧,提炼和纯正自己的油画语言。1990年,他有机会旅欧考察八个月,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荷兰和瑞典,参观各大博物馆,遍访大师名家,对欧洲的油画传统以及造就诸多流派和许多大师的社会、地理、历史、文化等状况有了更真实的认识和了解。在激动和震撼中,他的艺术追求更清晰和更明确。他更坚定了这样的一个信念:艺术在你土生土长的土地里才会有生命力,才有真价值在。

  前面说过,孙为民早就对光的表现有特殊的兴趣。他的艺术实践越深入,便越感到光的作用。色离不开光,光和色是一体的,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和色调。他在西欧油画大师的作品中意识到「光的作用犹如油画的血液」,他研究室内光、更研究外光。他逐渐醉心于表现阳光下的景色。从较为单纯的色调转向更为复杂的色调是他近几年创作的一大特色。倘若说,他于80年代的作品是在单纯色彩中求丰富和变化。那么,近几年的作品是在复杂和微妙的色彩、色调中求整体和统一,无疑,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充分发挥油画语言的性能。他一方面意识到,对绘画作品来说,题材的作用并非是主要和唯一的,语言的力量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他同时意识到,一味沉醉于形式语言可能导致绘画作品内容的削弱。因此,他的外光表现始终是和生活感受融合在一起的。在他的笔下,印象派的外光美和笔风、笔意的美与实的人物形象及物象巧妙地结合尽画面。已经远远离去的生活经历与印象,通过岁月的淘洗,自然地流淌出来,形象凝练而感情亲切。他画的更轻松更自在,不像前几年那样注重预先的构思。他无拘无束,似随意拈来,透着感觉和经验,不断调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我觉得,近几年来他的创作路子接近传统文人画,那就是整体感受明确,局部变化无穷;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由心态,把创作过程视作一种对对象的体验、对手法(包括注意笔风笔意的美)的试验,也看作是认为自身感情的过程。由此,他的作品与其说是客观生活景象的再现,毋宁说是心灵迹象的表现。显然,近几年来他的这些外光作品和同代人拉开的距离更大,他的绘画风格也更加鲜明。

  孙为民深深懂得,艺术家的风格形成既是其艺术成熟的标志,也可能是其艺术定型化和失去新鲜活力的开始。看来,他现在正在作多方面的努力:一面强化自己的艺术风格;一面注意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保持自己的创作激情,力求有更新的突破。

  孙为民正面全面地锻炼自己,深入探索艺术真谛,我们期待着他取得更丰硕的创作成果。

  1996年2月24日

  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注:引文均见,广西美术出版社《中国现代艺术品评 书·孙为民》,1993. P.59《自述》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

  (文章来源:《现实主义之路---七人油画展》)

何为民素描及版画展在牛津大学展出

世界最古老博物馆之一的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The Ashmolean Museum)在历时三年的扩建后,于11月7日重新向公众开放。焕然一新的阿什莫林博物馆三楼展厅展出了旅英中国艺术家何为民的“阿什莫林的新生-何为民素描及版画展”。据官方统计,开馆第一周的参观人数超过两万人次。2009年12月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前来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参加该馆的正式开馆剪彩仪式。何为民,1991年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后任黑龙江美术家协会专业画家;1999年赴英国攻读视觉艺术硕士与博士学位。何为民自2005年起任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东方艺术部博士后研究员,自2008年-2009年被该馆聘请为驻馆艺术家,这是该馆建馆三百余年来首次聘请国外艺术家担任驻馆艺术家。展览包括50余件作品包括一幅长6米的焦墨壁画作品。在任驻馆艺术家的一年期间,何为民创作了约近千件艺术作品,包括博物馆工作人员焦墨肖像,画在册页上的建筑工人,设计师以及建筑公司工作人员水墨肖像,建筑工地速写以及黑白木刻作品等。以极具个性的中国艺术材料,手法和视角,近距离和深入地表现英国人的工作与生活,是该展览的一个特色。包含300余件作品的展览同名画册也在同期出版并在世界三十余个国家发行。英国时代周刊,牛津邮报,牛津时报等都对展览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结束了阿什莫林博物馆的驻馆艺术家之后,何为民已被牛津大学正式聘用为唯一驻校艺术家并将在2010年春开设东西方素描研究课程。
阿什莫林博物馆馆长克里斯托弗·布朗在何为民画册的前言中写道:“何为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在尘土飞扬或是淅沥沥的雨中的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他手持速写本,迅疾地捕捉工人的工作瞬间或者建筑场景。他的勤奋,才华和待人以诚,使他赢得了众多的朋友和仰慕者…”。展览将持续到2010年2月28日。


展厅


沿着关注本土艺术的思路:访深圳美术馆馆长宋玉明

 

沿着关注本土艺术的思路

今天是深圳美术馆30岁生日。深圳美术馆建馆30周年文献展和深圳美术馆馆藏精品展今日同时开幕。1976年的12月,深圳美术馆的前身深圳展览馆建成。30年过去了,深圳美术馆已有五任馆长见证它的历史。现任馆长宋玉明是早期来深的国画家,他也是与这座城市美术馆一同成长的。宋玉明说,深圳美术馆与深圳这座城市一同成长,已成为深圳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宋玉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美术馆与一座城市的创意文化土壤。

记者:深圳美术馆的前身深圳展览馆是1976年建成的,是作为一个对外传播的窗口,而那时又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深圳展览馆的出现具有什么意义?

宋玉明:那时展览馆邀请了一大批国内著名的艺术家来到深圳,如李可染、程十发、黄胄等。他们在深圳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迸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为深圳创作了许多宝贵的作品,现都收藏在深圳美术馆,都已成为无价之宝。

记者:听说当初的美术馆吸引了许多香港人和外国人来深圳看展览?

宋玉明:因为当时中国内地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境外的华人和外国人急于了解中国的文化,大批的海外及港澳同胞前来参观,深圳美术馆成了境外人士了解中国内地文化的窗口,成了内地与港澳台文化交流的平台。当时去美术馆的路还不便利,香港人和外国人到馆里参观、买画、买纪念品。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全体上阵有时都忙不过来。

记者:深圳美术馆还创造了中国两个第一?

宋玉明:对。一个是中国第一家深港合作动画制作公司——深圳翡翠动画设计公司,一个是中国第一家深港合资文化企业深圳博雅艺术公司。1985年,由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积极推荐,深圳与香港合作成立了深圳翡翠动画设计公司。这家动画公司现在仍在运营中。它曾为美国迪士尼动画公司、华纳动画公司、日本动画公司加工制作了《阿拉丁》、《美人鱼》、《泰山》、《蝙蝠侠》等动画大片,也制作了许多影响很大的原创作品,如《樱桃小丸子》、《玩具星》和《神雕侠侣》等。深圳翡翠动画为中国动漫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也为中国动漫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记者:深圳博雅艺术公司是在什么情况下成立的?

宋玉明:深圳博雅艺术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叫深圳博雅画廊,在东门老街,现在经营得也很好。1980年夏,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兼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吴南生与香港文化名人蓝真、黄毅、深圳展览馆馆长雷子源等座谈时,提到特区的文化建设问题,要求深圳展览馆与香港朋友合作开一间画廊,经营书画、文房四宝和引进海外文化用品。当年10月4日,深圳展览馆与香港博雅艺术公司合资的深圳博雅画廊在东门老街成立。

记者:深圳美术馆的收藏很可观,总共有多少件?

宋玉明:我们馆里现在有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雕塑等典藏2500余件。虽然与国外大的美术馆、博物馆的藏量无法相提并论,但中国的城市美术馆历史都不很长,因此与国内同类美术馆比,我们馆的数量和价值还是很可观的。藏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早期大师级老画家的赠画;一部分是2002年以来深圳美术馆明确学术定位后,通过举办系列展览,对中国当代油画展开有目的的、系统的收藏。这些画多是画家赠送的,或美术馆象征性地给了一些收藏费,而现在这些作品已经是无价之宝,就市场价格来说,有的数百万,有的甚至上千万。这些名贵的作品已经成为深圳的一笔文化财富。

记者:深圳美术馆的学术定位是“关注当代都市艺术,关注本土艺术”。请您谈谈“关注本土艺术”的思路。

宋玉明:深圳的艺术家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是深圳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文化学者纽曼等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说:美国文化是“白手起家”的文化,靠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它的自身独特文化的形成也是要由四面八方的文化融合而成。深圳美术馆作为城市美术馆要给本土的艺术家提供平台,让他们的艺术和思想在深圳生根发芽,让他们的情感和创意积淀为深圳的文化土壤。

记者:在您近来的一些谈话中,您多次提到“美术馆的公共服务性”,能再明确地说明一下吗?

宋玉明:美术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公益文化事业机构,美术馆的公共性需要被特别强调。在一个以民为主的时代中,文化机构对于公民意识的注重已经成为艺术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共42条记录  每页6条  共7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制作维护 您是第 2716875 访客  浙ICP备12023318号-1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德胜路久盛巷5号  电话:15925632670  传真:86+571+87028183  www.zgms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