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交流网总编李忠信先生
向各地画家致意: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是属于非经营性的专业艺术网站,重在传承文化、弘扬国粹,吸纳并宣传中国美术界杰出艺术人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现面向全国证选优秀艺术家。
一、入编要求:
1)入编者必须是优秀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或中国国家级绘画艺术研究机构的高水平研究人员。
2)入编者信息和图片等相关资料由入编者本人提供,加盖单位公章。文章及作品内容必须健康,保证真实。由入编者自行承担所提供文章、作品等资料的相关责任。
3)经严格评审,择杰出艺术家入编。

二、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925632670 孙老师
邮箱:ysjsxd@163.com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李忠信先生致全国优秀艺术家的信         孙晓东画展——陨石系列         石仁勇山海山水画展         李海滨画展         马玉岩画展         李忠信画展         贾发军画展         张仕森画展         陈君复画展         戴剑波画展         中国新闻媒体联盟选录中国最具投资收藏潜力艺术家         竞选优秀画家进入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画家介绍
国画家
油画家
版画家
雕塑家
综合
工艺美术
书法家
水彩画家
艺术理论与交流
推荐画家
冯大中

冯大中访谈录

冯大中访谈录

时间:二○○八年九月二十三日

地点:辽宁本溪“伏虎草堂”

采访者: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中国当代画家》主编杨晓明

受访者:辽宁省美协副主席、著名国画家冯大中

杨:我很高兴能在您的“伏虎草堂”采访您。您是中国画虎的大家,据我所知,您并非学院出身,能讲述一下您的从艺历程吗?

冯:小时候画画当然是出于兴趣,不知道什么崇高远大的理想。少年时候喜欢看小人书,还玩打“小拍儿”。不知道您玩过打“小拍儿”没有?全部是古代英雄人物: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黄盖,个个画得活灵活现,英气逼人。我特别喜欢这些人物,所以开始认真临摹,画上圆圈,勾上线,上上水彩,用浆糊一糊,也挺像那么回事。那时我家穷,兄弟又多,家里拿不出钱供我买纸、水彩、画笔,我就自己捡破烂儿卖,拿卖的几毛钱去买画纸、水彩。直到中学我才知道还有宣纸、毛笔、墨、砚台,才明白国画。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十五岁那年立志要学习中国画,将来要出名,比如要出本书、发表一幅画什么的,那就是当时我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一九六五年我初中毕业,想以后进美院深造,便报考了美院附中,但是名落孙山。不是我笨,是政治原因。当时老师对我说:“你家里成分高,想直接考,永远进不了大学的门槛。只有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思想,与家庭成分划清界限,才有希望进入大学之门。”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我报名下了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一九六五年八月我下乡,成为文革前的一名知青。转年的春天我就开始请假复习功课,又画了大量的写生,准备报考美院。就在我报名不久,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什么高校都不招生了,我的学院之梦破灭了。这对我刺激很大,但是我对绘画的热情并未扼杀,我坚信少年的标杆与理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天天讲阶级斗争,公社广播站广播批判文章,公社墙上贴满了文革漫画,每人要表态,所以我也写批判文章,也画政治漫画。白天参加运动与干农活,业余时间我仍坚持画画。我受中学美术老师李笑如的影响,从宋人绘画入手,同时也学李笑如老师的老虎,画得很逼真,几可乱真,我之所以喜欢宋人的绘画,因为它严谨,高度概括,有发现与创造的精神。但为了不与时代相悖,我也画了很多工农兵的画,也带上红卫兵袖章。

杨:冯先生,听了您的青少年成长经历,知道了您的学艺之路非常艰辛,尽管您没进入美院系统深造,但是我在观赏您的作品时,强烈感受到了学院绘画精神:尊重传统,写实结合。笔墨所在,道法自然。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如何达到这一高度?

冯:没有进入美院学习,也许是我人生的一大遗憾,但是同时也少了很多束缚思想的框框。按照教学大纲教出来的学生,五十个学生都按照那个去学,我的个性是不适合的。我希望学哪个就学哪个,今天看这个好就学这个,不好的我连看也不看,不浪费时间。比如美院强调石膏素描,我就没有这段基本训练,但是我有画线条那段练习,我把画石膏那种科学理念借鉴过来,否则我的画就不会再提高。画家画到一定的时候就是一个修养,要不你拔不了高度。所以我对自己的作品要求:特别生动、真实,有了生命力才能有力量,我如果画松树再像古人画一个个圈,那很概念化,这样的大树干有看头吗?肯定不好看。在我的作品中,画进去我对它的理解,用我的那种笔法,穿插、点染、勾勒,它就丰富,很接近生活的本体,但又不是照相。所以说作品不能像照片,像照片的东西绝无出路。包括意大利的郎士宁。为什么学他的人非常少呢?郎士宁的马,马晋先生学他,傅佐也学他,后来就非常少了。你记住一个规律,追学者多的画保证是受人喜欢的作品。郎士宁的画太写真,连树洞里一些小的东西都不放过,逼真表现出来,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念,中国画是讲究虚实结合,表现诗意意境。白石老人讲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画的艺术评判标准。

我不但学习古人的创作手法,也借鉴西方的绘画理论。比如我画树干的光,或者是立体面,就是素描关系。实际上我也没画过素描,但是我读过很多素描的东西。它为什么要那样画?比如说我画面上的东西(指着墙上刚创作完成巨幅松树题材作品《高山景行》),你看四面周围不要很多线,需要线的地方才要用,那个树根就用线来表达,表现它深抓大地的力量。树枝我用线表现,但是主干上我的线却刻画的不那么多,有的地方有线有的地方不需要线,全有线就显得很僵,如果周围的边缘都用线锁住了,这个物体就不饱满,很薄。该需要有线的地方要强调,这样会产生力量和美感,这是一种美学思考和修养。

尽管我没进美院深造,但是我花了极大精力和时间研习宋元明清诸大家的山水经典作品,尤其是对范宽、李成、董源、马远、黄公望、沈石田、文征明等作品反复揣摹,心摩手追,几十年如此。又欣赏古人提倡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生活理念,游历名山大川,与自然对话交流,所以落笔要自得规矩,而又自出机杼,在法度中吟咏情性,作品自然就严谨而不失灵动,这需要长期的修养与善思的悟性。悟性对于一个有修为的艺术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基本功的干锤百练,每个艺术家都能做到,但是悟性的开智与否,往往决定了一个艺术家之大成。今天讲悟性,曹俊的悟性就挺好,所以年轻人就画得进步挺快。我也是点拨他悟性的东西,我不讲一招一式。我也是在悟道后的一种创作体验,表达自己的心境与想法,与别人的创作方法自然拉开了距离。曹俊说更多的是我一种美学理念和修养对他的启发,这个说法是非常正确的。

杨:其实冯先生您的山水画是非常出色的,但是目前画坛提到您的大名,往往联想到是“天下第一画虎国手”美誉,您认为您的老虎作品过人之处在哪儿?

冯:过去讲事为心生,那么画也是为心生。因为作品表现出来的是画家本人心里所想的,心智通过他的笔墨表现出来的结果,这就是画如其人。我既想表现虎的威猛一面,又想表现它的温柔一面。二十年前我就说了,老虎肯定有它的语言它的感情,只是我们无法去探索它们的那个领域及它的语言情感世界。那怎么办?我表达我自己吧,用我自己的情感来表达吧。经过二十多年时间的探索表现,大家终于认可了。记得1986年全国美展的时候,全部的画就我一个人画的老虎。我表现老虎母子俩贴脸亲昵,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友爱与和平,猛兽如此何况人乎?后来我就多多侧重一些人性化,把人文的关怀注入作品之中,这种方式被社会认可,所以才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关注与喜欢。如果说一开始就很模式化,一律是老虎回头张着大嘴,就没意思了。画有了概念化,人们就会不喜欢,也就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我现在画山水也是这种理念。我在一九八四年的获奖作品《苏醒》就是山水画,是与宋雨桂先生合作的。从那以后我们俩合作了两年。两人合作就搞研究,这对我人生的绘画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两个人的智慧通过沟通,比一个人在那里读书要事半功倍。我山水花卉什么都画,但因画老虎出名,把所有的东西都淹没了。我亦喜诗词歌赋,于书法和篆刻都下过功夫,后来时间不够我就把它们偏淡了。因为随着社会的需求,随着家庭的需求,我自己生活的需求,为了我自己的事业更有成就,那么就想这段时间去攻画虎。后来发现因为社会需求太多,我也画不出来,再说满屋子都是老虎的话人们也会很讨厌的。所以我想把老题材重新挖掘一下,看看到底能表现到什么水平。去年我画了兰花,今天我又画了竹子,上个月又画了梅花,这个月又把松树画完了,我觉得我还发现点新意来,大家看了都觉得是纯水墨,是文人画追求的那种题材。目前这段时间创作山水,因为山水能表达自己的性情,老虎让人陷入一种形体当中。但是今年年初我画了一幅老虎,自己觉得还挺满意。画是表现一种哲理,不是简单表达单纯的老虎,所以说我要把我二十几年前的老虎与十几年前的老虎和现在的老虎,放在同一个展厅观看,这种前后的语言表现手法、表现理念、表现思想有所区别才好,如果画得和以往一样,就没有意思了。我想通过这些作品来展示我的艺术思想与美学思想心路历程,还有我内心的追求。

在近代中国画老虎的画家中,以张善仔、高剑父为代表,后者吸收日本绘画元素较多,表现形式相对也是日本的。张善仔表现题材相对深一些,用传统表现手法以工笔画狮子。后来我看到了我老师(李笑如)的画区别于张善仔和日本的画之间。我在七十年代画的老虎和老师一样,色彩表现手法绝对一样,教我临摹几遍我全会了,后来我就觉得这么画下去是绝对没有出息的,又吸收了刘继卣的画法。刘继卣父子是五六十年代表现走兽最杰出的画家,他们的色彩很典雅,但他画的虎狮是一种渲染丝毛。我把老师的画法和刘继卣的渲染结合起来,追求画面的轻松,这需要对艺术和美学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精湛。刘奎龄是走兽画大家,他的作品无一不精,我很佩服他们父子俩。后来在香港看到了刘奎龄的孙女刘葵,刘葵问我:“冯先生你为什么不拜我爸爸为师呢?”我说,“你爸现健在,我就拜他为师,但是那时我是一个穷困的学生,你们家是中国画名家,住北京四合院高门,即使我去你们家你们也不会理我,现在出了一点名了,有了一点成就,那我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走过来的。” 我主张画老虎的时候,有的地方是用意笔的手法画工笔,工笔画像过去完全的勾线,那是不行的,一定要多种手段,就像表现色彩,色彩要吸收西洋的东西,既要有主观的色彩又要有客观的色彩,把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使画的品味高起来,否则的话品味不会高,画最重要的就是品味与意境,那么对笔墨的要求也就要精到。古人讲“神品、逸品、能品”,我想追求那种神品、逸品的境界。你想追求这些品质,你就得抛去物欲这些东西,我就是要为我的艺术而画,这才能画好,能保留我们这种风骨气质的一定是要保留,绝不能因为这些东西而失落了人文精神。当下媒体宣传,有正规的有民间的,现在官方的媒体,一些杂志、一些地区电视台都来找我,每一个地区的画家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就利用媒体宣传造势,杂志今天登出十大杰出画家,明天又来五个大师,这些极不严肃,胡吹,是对艺术的亵渎,又严重扰乱市场,是对每一个有良知艺术家的伤害。有些年青人急于成功,急于被市场认可,必然借助于媒体力量和能量。我建议年轻的画家还是要从学养、从古人精神上吸收一些东西,否则等到时过境迁之后才感到什么都没有追求到,因为那都是暂时的,太杂乱了。现在画家的作品也是五花八门,标新立异,真心立住精神的不多,现在又崇尚复古,我最不崇尚复古。我认为古人的精神、古人的东西,我们要吸收,我们要借鉴,但是方向还是要看好,画古人的东西还没有古人画得好,那种山水画毫无生气,不是我们时代需要的那种感觉。要从生活中学习吸取,每个人的修养不同,体现出来的东西也不同,每个人的美学理念不一样,体现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这才有意义。

','

杨:听了冯先生的一番话,使我感到冯先生主张,一个好的中国画家需要全方位艺术修养与人品的修为,那您平时如何做好这些必修课呢?

冯:我一天的时间,一年的时间,除了画画,再就是外出。外出有写生也有开会与会友。在家里头我每天边画画边看书,书是每天必读。古人说“开卷有益”,有益于我心胸打开,眼界提高,思维活跃。我不会跳舞不会唱歌,不会打扑克打麻将,唯一爱好就是游名山大川和读经典著述,也喜收藏青铜器、瓷器、名人书画。收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受古老文化的陶冶,使文化精神回归。比如青铜器第一是金文,金文演变到大篆,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文字都不一样,到了秦汉就是小篆了。从古代青铜器可以看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冶炼、铸造和造型艺术,那时候能够造的这么精美,让我十分惊叹,我还喜欢收藏宣纸、砚台、墨、古画。有人说“玩物丧志”,我不这样认为,一个画家如果有传统文化的滋养,那他落墨就不俗。以前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吴湖帆等,不但是大画家,同时也是大藏家与鉴赏家。

杨:冯先生,我注意到中国近代绘画史上有一种现象,即出身名门望族的后裔,绘画的风格都较传统、典雅,如吴湖帆先生,而出生清贫的学子,往往会创造出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如傅抱石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冯:我没有认真去想。是的,吴湖帆先生家学渊源,收藏巨富,傅抱石出身很清贫,这种因人而异的学术成果很难说清楚。于志学早年家也很清贫,后来他创造了冰雪山水画,开宗立派。我不赞成他去教徒弟了,我也不刻意去教别人画老虎。

你说我像吴湖帆先生,他功力深厚,家学渊源,他的画有的画得很好,有些画还不符合我的审美要求。虽然他用色典雅,很美,但是我不会这么画,这当然是美学理论或个人审美趋向不一样,因人而异。比如说范曾先生是以“诗为魂,书为骨”,我认为在范先生的作品中体现得很统一。我的画虽然不是明确的诗为魂,但是书法还是融合在里面的,我的画中不一定每一笔都要讲究书法,而是要求为艺术效果服务。有的地方就是书法的线,有的地方就不能,因为它需要质感,光是单纯的线条还不够。表达整幅画面的通体效果,需要更多的手段;这手段包括中西结合,古今相容,同时代的借鉴,书法、水彩,雕塑等等。比如说雕塑,魏晋时期的很概括,而西方雕塑很写实。我们形象不准,我们各个历史时期包括汉唐的雕塑,虽然线条很概括,但是都是比例不准确。你看西方雕塑那么准,那是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作品,用科学的手段去塑造人体,所以非常准。两种文化的对比,不能说谁优谁劣,各有各的文化色彩,西方的雕塑,包括衣饰的流畅、写实、人体的健硕丰美,它都和东方的雕塑不一样,我们应该有选择有借鉴地把东西文化融合起来。你说我的画里有院派的东西,院派的东西就是科学手段,科学的这种美学方式,去画或塑造这东西,都很严谨。文人画那就是简练的笔墨,抒写画家自身的胸怀,像八大、石涛、倪云林等,我把他们的绘画精神借鉴过来,慢慢浸染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就好像吃饭,不能光吃馒头,要全面地吃。土的也好,洋的也好,这样作品内涵就丰富饱满了。

杨:刚才您谈到了您不愿带学生,可是目前在国画市场上到处能看到“冯大中式”的老虎作品,您对这样现象如何看待呢?

冯:我的老师学画从宋元入手,我也是从宋元入手,因为跟老师学画,他的一切都影响着我。当时我画虎的时候,天下没几个人画,那么现在画老虎已经成了过江之鲫,太多了。上月我参加全国当代第七届美展工笔画评选,五千多张作品就有二百多张老虎,我一看老虎就很反感。想当初我的虎入选画展时,那些老先生当评委,看到我的画,感到很亲切,为什么呢?它少呀,一看冯大中的老虎那么立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有冲击感,大家都投了我的票。现在年轻人也画得不错,有的比我获奖时的作品还好,但是为什么评不上呢?因为他们是踩着我的脚印过来的,没有跳出我的表现语言,都是在模仿我的图式。我画画最终表现的语言是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经过反复摸索研究出来的,那个时候我连相机也没有,参考书也没有这么多,上公园里去画速写,什么颜色毛感呀都要记住感受,回来后认真整理,对创作稿子反复推敲,一点点一步步积累起来,朝着自己的标杆迈进,不为物质所动。物质匮乏与物质发达都需要人有精神定力,当年如果物质发达我也不会只是画画卖钱而已,我直到现在也没有主动去卖画,因为我连创作还画不过来,所以说现在有人向我定画一概不定,这也需要有精神上的定力。社会上现在画画的人太多了,要想画出点成就来,被人肯定是非常难的,所以当下的年青人都想急功近利,追风追得紧,只要那个好卖,只要哪个获奖,马上第二次展览就有一大批,这是不可取的,一个好的画家,他必须有独立审美眼光和独立的人格魄力。

今年八月份我应中宣部部长下达的指示,随中宣部欧阳坚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副主席、中国美协刘大为主席去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村去指导他们画虎,全村一千三百人口有五百人在画画,有很多人在专攻画虎,这个村成了画虎村,画画成了文化产业,画虎画出了新天地,画虎画出了新农村,放下锄头拿起笔杆,解决了就业。刘大为对我说:“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多人都学了你的画。”我那些画册被他们买了都翻烂了,他们又分四大虎王呀四小虎王,又带徒弟流水作业。他们问我看了有什么感想,我说他们临摹我的画能有饭吃,成为文化产业,我感觉我作了一点贡献,从佛家的观点来讲叫“普渡众生”。这么多人能靠画虎吃饭,变成小康生活,这不是我也有功德吗?过去看到造我的假画我很生气,那是因为我没修炼到家,现在我看他们临摹我的画,我感觉很高兴,可能我修成正果了,毫不生气,还要指导指导,但农民画就是农民画。从自己的成功到影响社会,我都首先感恩我的启蒙老师李笑如。

杨:冯先生那么您对绘画艺术最终追求是什么呢?

冯:我现在想朝着“神品”与“逸品”情调发展,“逸品”是最高境界。但是我强调是面对现代生活,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比如我表现松树,我表现它气象万千,生命力强盛,所以要求笔墨精到传神,表现松树岁寒不凋的昂扬精神,但是表现的时候不能概念化,它必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张躁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既要求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又要有创造的想像力,所以我对每棵树都有选择的写生,整个一段就是一个现实,一个固定的场景,组合起来,使它产生一种亲切感、自然感、庄严感,从而产生出松树伟岸与力量的视觉感,这是我将山水画理念引进到了树木创作上来,故而生动传神。我在画画的时候从小就是这样,老师给我引到这条路上,但是我和我的老师绝不能用同样创作手法。我把老师做人的认真态度,艺术上的一丝不苟继承过来。在艺术上老实不行,不老实也不行,既有老实的一面,又有不老实的一面。不老实是思想绝对不能老实,老实一面是指我绝不胡来,一定要遵照艺术规律来创作,这就是艺术的辩证关系。

因为我没进过学院,所以我强调自我的修炼,吸收学院的东西,包括吸收西方的绘画。我去卢浮宫、凡尔赛宫、大都会博物馆,看他们收藏的经典作品。西方人画人物,人体是暖调、显得很阳光灿烂,我也尝试用油画暖调的色彩感来画虎,画出了老虎温情又高雅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西方的绘画有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按照中国画的传统,原色、主观色彩,还有就是物体的本来色彩,比如说岩石是赭石色,其实岩石不都是赭石色,也有青色、绿色微妙地过渡,但是统一地把它变成赭石色,这就是概念,或者是概括。花青赭石,我们这个时代再用这种表现方法去画,就觉得不行了,就觉得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了。所以我就把外来东西都融入进来,从理性上加以认识,产生自我的作品。我认为既要有传统,又要有熟炼的技巧,现代的理念,文人的那种典雅,学院派扎实的表现功力,这就是我创作与审美的指导思想。对于绘画探索我还会坚持走下去,老虎作品我肯定会要画,但是我想着变,这变不是表现在时髦上,而是向着它的极致推进,追求画面的立意高标,这是我们需探索的。山水画它表达的语言更丰富,我要画出一种既不是宋人但有宋人之神韵的作品,那种意境既来之于现实又来自于自我心源,绝不是纯客观的翻版。山水画客观不行,但是纯臆造更不行。现在一些人学黄宾虹,既没有达到黄老的学养,又没有达到黄老的功力,作品缺少生活的感受,看起来感觉不到亲切,不感人。

杨:谢谢冯先生接受央视的采访,最后请问冯先生对画坛有什么进言?

冯:我昨天跟朋友们讲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唤回古人的那种精神,古人那种诚信,现在很少。我看到一篇文章谈及此事,我很赞同。现在世界上金融海啸,人们在大谈金融危机,却很少有人谈“精神危机”、诚信危机。现在很少有人相互信赖,你不相信我,我也不相信你,瞎忽悠。这个时代没有相信,这是可悲的事。人世间需要相信,朋友们需要真情,这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东西,所以要呼唤,不然越需求的东西就越缺失,我们都不愿看到它长此以往。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制作维护 您是第 2725763 访客  浙ICP备12023318号-1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德胜路久盛巷5号  电话:15925632670  传真:86+571+87028183  www.zgms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