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旦宅刘旦宅(1931~2011),原名浑,又名小粟,后改名旦宅,别名海云生,浙江温州人。自幼喜好绘画,1941年便在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 1949年后,在上海市大中国图书局、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绘画。1985年后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擅长中国古典著作人物画。所绘《红楼梦十二金钗》邮票,曾获1981年全国邮票最佳奖。1985年获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颁发的《中国体育美术展览》荣誉奖。作品有《刘旦宅聊斋百图》、《石头记人物画册》等。
-
林锴林锴(1924.01.01—2006)福建福州人,1924年1月1日生。书画家、篆刻家、诗人。
-
林风眠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
林凡林 凡 (1931.6—) 湖南益阳人。 擅长中国画。 大学学历。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和 总政治部美术编辑、记者,山西晋剧院舞美设计师,解放军艺术学院教师、研究员,中国 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艺术研究员、南开大学教 授。 作品《微雨引飞泉》获全国工笔画展一等奖,《谷音》获全国工笔山水画一等奖。 《张骞回京》、《春喧》、《送饭》为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 出版有《林凡画集》、《林凡书画集》、《林凡风景画选》、《林凡艺术》等。
-
李世南李世南,斋名一叶庐、兰壁斋。原籍浙江绍兴。1940年11月生于上海,1956年赴西安学习工作。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专业画家,西安画院、深圳画院一级美术师。60年代始先后师从何海霞、石鲁,致力于现代水墨人物画的研习与创作。80年代初形成其浑厚豪放、不拘形似的泼墨人物画风格,产生广泛影响,促进了画坛泼墨大写意人物流派的兴起。1985年起,进一步对传统笔墨的形式大胆变革,其《贵州系列》、《灯系列》等一批泼朋、粉墨作品极具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表现性质,在中国画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在不改变传统笔墨趣味的基础上,锐意探索水墨画表现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新的水墨语言的代表人物,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
李可染李可染(1907.3—1989.12),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1923年入上海美专,1929年入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拜齐白石、黄宾虹先生为师;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在2012年6月3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夜场中,他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
-
李伯安李伯安 (1944.7-1998.5),河南洛阳人。1962年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曾任小学教师、工厂美工。1975年后在河南人民出版社、黄河文艺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任编辑。另有同名硕士。
-
黎雄才黎雄才,中国现代中国画家。1910年5月15日生于广东省肇庆市。父亲黎廷俊擅长绘画,使黎雄才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黎雄才是当代画坛的重要画家,也是岭南画派最有影响的传人之一。擅长巨幅山水,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他的山水画青绿山水特点鲜明,评论界将它命名为“黎家山水”。其中三十年代初作品《潇湘夜雨》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界赞为“抗洪史诗”,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并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
-
赖少其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人,笔名少麟,斋号,木石斋,他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成为新徽派板画的主要创始人,解放后,历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安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板画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他的书风朴挫奇崛,遒劲浑厚,出版的书画集有《花卉册》、《赖少其画集》、《赖少其自书诗》等。
-
来楚生原名稷,号然犀。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其画清新朴茂、笔墨简练、格调隽逸,在现代花鸟画坛上独树一帜。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最为人称道
-
康移风康移风,号半山、风子,1947年2月出生于湖南新化,汉族,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得著名画家冯远、吴山明、刘国辉等教授亲授。
-
金鸿钧金鸿钧(又名爱新觉罗鸿钧)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画系花鸟画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会副会长。1937年9月生于北京市。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文艺,1953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亲身聆听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等各位大师的教诲,后入花鸟画科得到田世光、俞致贞、郭味蕖等名师的言传身授。编绘出版过《牡丹画谱》、《工笔花鸟画技法》、《工笔花鸟画》等技法著作。出版作品集有《金鸿钧画集》、《金鸿钧新作选》、《金沤钧小品新作》、《金鸿钧花鸟画集》等。
-
贾平西贾平西(1937.12—),山东蓬莱人,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中国一级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笔画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花鸟画研究会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终身画家,英、美世界名人。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金奖等各种奖项,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堂、所等收藏。先后在黑龙江省美术馆、陕西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法国美术馆等举行个人画展。出版有《贾平西画集》多部,《贾平西画集》首发式暨艺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内外各大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对贾平西的艺术均有专题报道。
-
黄胄黄胄(1925.3—1997.4.23)中国画艺术大师,社会活动家,收藏家。中国第一座大型民办艺术馆——炎黄艺术馆缔造者;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筹建者;黄胄美术基金会设立者。带头捐赠自己书画作品与古代文物、书画收藏。主持具有深远影响的“93科学与艺术研讨会”“95经济与文化研讨会”等若干重要展览及学术活动。黄胄独创性地将速写融入中国画,开启了全新的人物画笔墨范式,拓展了中国画艺术语言。黄胄的社会活动与艺术实践,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有大量艺术作品及《黄胄作品集》《黄胄谈艺术》等三十余部著作传世。
-
黄永玉黄永玉,原籍中国湖南省凤凰县,出生于常德县,土家族人,中国画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版画系主任。1946年,他和张梅溪结婚。
-
黄润华黄润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历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主任、教授。曾多次去国外讲学,作品入选国内外美展,获奖和被博物馆收藏。
-
黄秋园黄秋园(1914—1979),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1914年生,1979年5月逝世,自幼爱画,后到银行工作,其书画创作全在业余进行,他聪明好学又功底深厚,成就极大,1970年后将全部精力投入书画创作,达到他一生艺术创作的高峰;逝世五年,他的作品公诸于世,震撼整个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叹出:“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追聘秋园先生为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院追聘秋园先生为荣誉院委委员;1987年在南昌建立“黄秋园纪念馆”;“黄秋园故居”列为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黄宾虹黄宾虹(1865-1955),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徽州府歙县人,出生于浙江金华。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1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除山水画外,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
华三川华三川(1930-2004)浙江镇海人,现当代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曾担任中国美协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少年儿童出出版社专业画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在他的六十年艺术生涯中,勤奋耕耘,勇攀高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工笔人物画领域里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至今已有《锦瑟年华》,《华三川人物画集》,《华三川人物线描画搞》,《华三川绘新百美图》,《华三川人物新作选》等十多部大型画集出版发行。
-
华其敏华其敏,别署田乔、沙月,男,汉族,浙江镇海人,1953年8月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研究班,毕业后留系任教。历任安徽省出版社美术编辑,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致力于水墨人物画创作,尝试以现代造型审美理念对中国书画传统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他曾多次到藏族地区体验生活,创作了一系列以藏区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回声》是其中之一。该画着重于人与自然间的深层思考,力图表现在中国西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人类的生存问题。在艺术表现上,他强化传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淡化光、影、色、质等西画造型因素,并巧妙地结合了中国画的留白与西画的透视,使画面既具现代形式美感,又不失传统的通透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