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风眠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
林凡林 凡 (1931.6—) 湖南益阳人。 擅长中国画。 大学学历。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和 总政治部美术编辑、记者,山西晋剧院舞美设计师,解放军艺术学院教师、研究员,中国 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艺术研究员、南开大学教 授。 作品《微雨引飞泉》获全国工笔画展一等奖,《谷音》获全国工笔山水画一等奖。 《张骞回京》、《春喧》、《送饭》为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 出版有《林凡画集》、《林凡书画集》、《林凡风景画选》、《林凡艺术》等。
-
李世南李世南,斋名一叶庐、兰壁斋。原籍浙江绍兴。1940年11月生于上海,1956年赴西安学习工作。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专业画家,西安画院、深圳画院一级美术师。60年代始先后师从何海霞、石鲁,致力于现代水墨人物画的研习与创作。80年代初形成其浑厚豪放、不拘形似的泼墨人物画风格,产生广泛影响,促进了画坛泼墨大写意人物流派的兴起。1985年起,进一步对传统笔墨的形式大胆变革,其《贵州系列》、《灯系列》等一批泼朋、粉墨作品极具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表现性质,在中国画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在不改变传统笔墨趣味的基础上,锐意探索水墨画表现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新的水墨语言的代表人物,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
李可染李可染(1907.3—1989.12),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1923年入上海美专,1929年入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拜齐白石、黄宾虹先生为师;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在2012年6月3日北京保利春拍近现代书画夜场中,他的《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其个人作品拍卖纪录。
-
李伯安李伯安 (1944.7-1998.5),河南洛阳人。1962年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曾任小学教师、工厂美工。1975年后在河南人民出版社、黄河文艺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任编辑。另有同名硕士。
-
黎雄才黎雄才,中国现代中国画家。1910年5月15日生于广东省肇庆市。父亲黎廷俊擅长绘画,使黎雄才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黎雄才是当代画坛的重要画家,也是岭南画派最有影响的传人之一。擅长巨幅山水,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他的山水画青绿山水特点鲜明,评论界将它命名为“黎家山水”。其中三十年代初作品《潇湘夜雨》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界赞为“抗洪史诗”,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并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
-
赖少其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人,笔名少麟,斋号,木石斋,他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成为新徽派板画的主要创始人,解放后,历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安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板画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他的书风朴挫奇崛,遒劲浑厚,出版的书画集有《花卉册》、《赖少其画集》、《赖少其自书诗》等。
-
来楚生原名稷,号然犀。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其画清新朴茂、笔墨简练、格调隽逸,在现代花鸟画坛上独树一帜。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最为人称道
-
刘春杰1965年出生于黑龙江,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当代版画文献策展人。曾任黑龙江农垦日报社美术部主任、《江苏画刊》广告部主任,现为南京版画研究院院长、南京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
李桦李桦,(1907年~1995年) ,曾用名浪沙、小泉,男,1907年出生,广东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2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留学日本,1932年回国任教于母校。1934年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从事新兴木刻运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持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工作。当选理事长,组织抗战八年木刻展。 1947年受聘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副教授。1949年出席第1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1950年以来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1988年获日本国日中艺术交流中心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贡献金奖。 1949年后,创作了许多反映祖国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代表作有《怒吼吧,中国!》、组画《怒潮》(挣扎、抓丁、抗粮、起来)、《饥饿线上》、《向炮口要饭吃》、、《团结就是力量》、《劳动后备军》、《征服黄沙》、《首都的早晨》等。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等职。著有《西屋闲话》、《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李桦木刻选集》、《美术新论》、《木刻的理论与实践》、《木刻版画技法研究》等画册及著作。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中国版协授予“鲁迅版画奖”。
-
罗平安中共党员,画家。湖北黄陂人,1945年4月生于陕西西安,擅长中国画。196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专部,后师从方济众先生。 1981年任陕西国画院创研室副主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兼任陕西省榆林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国画院画师,国务院授予的“突出贡献专家”。 作品有《雪霁》、《樊川五月》、《高原暮秋》,作品《冬韵》、《残躯》、《高原的动律》藏于中国美术馆。
-
卢禹舜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青年美术书法家协会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黑龙江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列宾美院荣誉教授;日本浅井学园大学客座教授。
-
龙瑞1946年出生,笔名大龙、蜀人。四川成都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之后从事工艺美术设计10馀年。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生班,1985年调中国画研究院为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 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理事。现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作品《山乡农校》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幽燕秋趣》入选第二届东 方美术交流学会展,《山上有棵小树》获1988年“北京国际水墨画大展 ”大奖。出版有《龙瑞水墨画集》、《秋天的收获——龙瑞山水画专辑》。
-
刘一原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42年7月生于武汉市。17岁即以仿制中国古代绘画为职业。1979年考取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执教山水画和花鸟画,并从事现代水墨艺术的探索与研究。现潜心致力于"心象风景"创作。出版《心象风景——刘一原水墨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
刘朴本名刘国辉,1945年6月3日生于成都,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河山画会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四川省山水画会副会长。
-
林容生男,1958年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1986年于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林容生的山水画,墨与色、工与写、雅与俗兼容,在空间结构、色调意趣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形成了有鲜明现代格调的青绿画景物,给人以南方乡间的另一道秀丽景色。
-
李小可1944年生,江苏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3年,开始随父李可染学习山水。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并参加日本画家加山又造先生举办的短期研修班。现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
-
李明字 石煜,196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七八年后,求学于中国美术院校,大学本科毕业,九零年深造于书法学院研究生班。现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杭州民进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德国 F j-p-r-s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全国及多家书协、美协、文艺联 会员、理事、全国委员、名誉主席、副主席,中国牡丹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东方美院客座教授,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
李忠信李忠信,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现任中国美术家创作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化艺术产业精英联盟执行总裁,中国佛教文化书画院秘书长,中国美术家交流网总编,美国国际当代艺术空间艺术总监。
-
刘文西人民艺术家刘文西:情系黄土地,创作为人民 陕北的黄土地,那是创作的根,是创作的源泉 毛主席《讲话》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毛泽东提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