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交流网总编李忠信先生
向各地画家致意: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是属于非经营性的专业艺术网站,重在传承文化、弘扬国粹,吸纳并宣传中国美术界杰出艺术人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现面向全国证选优秀艺术家。
一、入编要求:
1)入编者必须是优秀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或中国国家级绘画艺术研究机构的高水平研究人员。
2)入编者信息和图片等相关资料由入编者本人提供,加盖单位公章。文章及作品内容必须健康,保证真实。由入编者自行承担所提供文章、作品等资料的相关责任。
3)经严格评审,择杰出艺术家入编。

二、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925632670 孙老师
邮箱:ysjsxd@163.com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李忠信先生致全国优秀艺术家的信         孙晓东画展——陨石系列         石仁勇山海山水画展         李海滨画展         马玉岩画展         李忠信画展         贾发军画展         张仕森画展         陈君复画展         戴剑波画展         中国新闻媒体联盟选录中国最具投资收藏潜力艺术家         竞选优秀画家进入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艺术机构信息
艺术理论与交流
艺术理论与交流
跨界·协同 让资源多元组合
发布日期:2012-11-19  浏览次数:2275 [返回上一页]

  ——记“中国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机制改革”论坛

 

11月8日至9日,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来自20多所国内外艺术类院校的教师、学生参与了中国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机制改革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道生悟成——第二届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讨会分专业组、管理组、学生组分别进行讨论,分享在教学过程中经验与成果,提出学习期间的疑问与困惑;11月9日下午召开“中国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机制改革圆桌会议”,汇报讨论成果,并进行“交流·互长”师生对话:教育改革久未见效,何时能有突破,院校是否具有包容学生学习方法、思想的能力,论文的改制,甚至是学生作为免费劳动力为老师干活等尖锐的问题,都被一一摆到台面上,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教师、管理这“教学三角”激烈碰撞,激荡出新的火花。

  重塑基础 重新认识

  研究生低年级的部分课程与本科生的课程相似,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基础课或者专业公共课是否应该严格区分?这个问题困扰了不少学生,相同的课程一读再读是否有意义呢?中国美术学院王雪青教授给出了答案。

  “研究生一年级就是本科生的继续,研究生应该具备更多的独立性,但这是建立在更为扎实的基础上,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基础不尽相同,用拉平基础这个方法,解决研究生入学以后,对于一个院校所需要的一个知识体系和背景。”王雪青还认为,重塑基础也是为了让导师能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爱好、兴趣等,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同学之间也能更多地了解和补充,为今后的学习、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来自英国金斯顿大学Penny Sparke也非常赞同“重塑基础”这一做法:英格兰的学制是一年,学习过程走得非常快,他认为两年比较好。

  但是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还是存在不一样的地方,研究生阶段应该有更多独立思考、研究能力,做更为专业化的研究,而不是仅限于做一些基础性的学习。

  设计跨界 跨界学习

  如今的设计是交互式的设计,与工业的结合也日益密切,单一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设计需求,跨界学习已然成为一股新兴之风,在各个领域活跃起来。

  学生代表提出双导师和分小组学习的建议,把不同专业的课程放在一起,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触更多的课程,掌握设计专业以外的知识,开阔眼界。“双导师制就是比如是在造船或者是工业设计等这些领域,一个是工业设计的导师,另一个是机械制造的导师,通过原理,内化出去做制造,而不是仅仅是观察物体的外面形状在做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生李佳提出他的构想,学习小组打破一个导师辅导一个学生的原则,改成例如3个导师辅导3个学生,学科跨界,论文的结构、研究方向形成一定的互补,毕业时几个人协作形成一个学术论文和作品展示,课题成果是综合性的。

  来自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的Amanda Bright提出了在他们学校的学习方法,即“技巧交换”:来自领域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一定期限内教会小组内其他同学自己所感到自豪的技能,完成后再进行后续的专业任务。“这是所有硕士课程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Amanda Bright说,“这个办法可以用于一个专题的研究,之后的专题研究同学自然会运用个办法,扩展他们的技巧,扩展他们的人际,这样的话,就达到了大家所希望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实践中学习也是快速成长的突进和方式,中国美院工业设计学院教授陈苑和高红林博士均提议到社会上的公司、单位去实习,在工作中学,在工作中积累。艺术、科学、经济,这3个词看似无关,但在当今社会,他们之间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设计师们的眼界也随之更为宽阔,在学习阶段掌握更为多元的文化也更为迫切,“交换技巧”、“学习小组”等方式也将成为今后的学习趋势。

  协同创新 趋势所向

  “既然大家都是做研究生的导师,在这样一个程度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导师之间的、学校之间的、专业之间的互动。能不能成立一个松散的组织,叫做研究生的互动联盟,在资源上大家可以相互借鉴,在教师的利用上面,或者是教师的利用上面,大家可以相互地去考虑,在学术上、在管理上、在教育和网络上,可以在这个方面做一些互动,或者做这方面的一些沟通。”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中扬的一番话,引发了与会成员的热烈讨论。

  自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颁布以来,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已在多所院校开始实施,把企业、政府请进来,支持教育事业,不仅仅只是院校学生走出去,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模式。

  Amanda bright介绍说,圣马丁艺术学院设有一个成立15年的,专门做公司和学生之间联系桥梁的网站,公司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联系到所需要的人才。这个网络平台联系着所有学校里的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和公司。公司和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平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不同专业的、跨领域的合作人。

  中央圣马丁学院的网络虽然仅联系着本校与相关公司,但也提供了一条开拓的思路。中国美院吴海燕教授提到,筹建一个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联盟,把教学资源共享,也把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共享,相互联系、不断交流,形成一个知识共享型、学习型的组织。也有人提议,把学籍互通,形成多校多导师共同参与培养。“研究生教学往往是以项目带学生,那么能不能形成一个共同的课题,让多所院校的学生均能参与到其中。”

  建立一个教学联盟,整合各院校的优势,把研究、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让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改革缓慢 但前行

  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10月,全国设计专业院校已经达到了1705所,新入学学生超过51万,艺术设计的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如此庞大的院校队伍使得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不少与会学生代表提出:他们一代几乎就是改革的一代,每一阶段都经历了改革,但似乎没有见到任何成效,改革何时才能有突破,能体现出效果?

  改革是一个系统、一个机制的改变,是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项工作,“在现实情境中,改革一词已经被泛化,现在做的很多事情不是体制上的完全改变,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些改良、推进和深化,”江河说,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项措施的出台都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需要管理者、教师、学生3方共同来协同、构筑。

  虽然改革是缓慢的,但每一次的方案、措施出台,无论是招生机制的改革还是论文的改革,都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旨在解决现阶段的问题,大家的目标都非常明确,只是需要一个过程。

 

--------转载自《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制作维护 您是第 2718279 访客  浙ICP备12023318号-1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德胜路久盛巷5号  电话:15925632670  传真:86+571+87028183  www.zgms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