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交流网总编李忠信先生
向各地画家致意: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是属于非经营性的专业艺术网站,重在传承文化、弘扬国粹,吸纳并宣传中国美术界杰出艺术人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现面向全国证选优秀艺术家。
一、入编要求:
1)入编者必须是优秀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或中国国家级绘画艺术研究机构的高水平研究人员。
2)入编者信息和图片等相关资料由入编者本人提供,加盖单位公章。文章及作品内容必须健康,保证真实。由入编者自行承担所提供文章、作品等资料的相关责任。
3)经严格评审,择杰出艺术家入编。

二、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925632670 孙老师
邮箱:ysjsxd@163.com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李忠信先生致全国优秀艺术家的信         孙晓东画展——陨石系列         石仁勇山海山水画展         李海滨画展         马玉岩画展         李忠信画展         贾发军画展         张仕森画展         陈君复画展         戴剑波画展         中国新闻媒体联盟选录中国最具投资收藏潜力艺术家         竞选优秀画家进入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艺术机构信息
艺术理论与交流
艺术理论与交流
由“公共雕塑美丑之争”引发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3-1-17  浏览次数:2186 [返回上一页]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全国各大小城市掀起了一股兴建公共雕塑的热潮,但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一些丑陋的庸俗雕塑趁机疯狂滋生并蔓延,不仅遭到市民的痛骂,也引来网友的吐糟。从去年8月份开始,搜狐网举办了全国“十大丑陋雕塑”的评选活动,经过3个多月的网络搜索、专家筛选和网友评选,近日公布了评选结果,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一时间,公共雕塑的美丑之争,引发了一场关于城市文化和视觉审美的大讨论,参与者既有普通网友,也有美术专家;既有大众媒体,也有专业报刊。这是一场美与丑、优雅与世俗的碰撞,也是一场专业艺术与大众审美、旧思想与新思维的碰撞。这场碰撞给艺术家与大众带来了一次审美对话的好机遇,不仅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准,也将开启艺术家对艺术公共性问题的思考。

  在由物质满足向精神需求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大众对艺术的认知尚处在起步阶段,往往只能以朴素的美丑观对艺术作品作出模糊的评判。这种评判有时也可能是一种误判。那么,到底怎样的雕塑是丑陋的呢?丑陋艺术多指艺术形象庸俗或艺术行为恶劣,也指艺术家内心丑恶。如被评为“十大丑陋雕塑”、坐落于广西桂林的“扶老”雕像,两位裸女双手扶起一位裸老汉,人物体态臃肿,形象若“把尿”状,作品思想浅薄、雕塑技艺低下、造型语言庸俗。再如同样被评为“十大丑陋雕塑”、坐落于重庆永州的“美女入浴”雕像,一位肌肤美白的窈窕淑女被“强行”安置在龌龊不堪的臭水沟里裸浴,人物形象酷似著名影星章子怡,写真的造型、肉麻的质感和艳俗的色彩,暴露出创作者内心的肮脏与丑恶。这些无疑都是丑陋雕塑。然而,艺术之美,往往美在艺术家与众不同的审美视角和表达方式,其形象甚至也有些“出格”。而这些非常态的艺术形象,常常得不到大众的理解,有时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丑陋。如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院研究员田世信创作的“老子吐舌像”,虽然没有被评为“十大丑陋雕塑”,却同样遭到许多网友吐糟,被戏称为“吊死鬼”。且不论其艺术水准的高与低,单看表现老子的视角就有其独到之处。作者一改大众心中严肃的神化形象,而以吐舌的“不雅”动作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刚柔之道”的典故,还原了圣人耿直憨厚的人性真实。

  因此,公众在痛骂丑陋艺术的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艺术的鉴别力,注意区分外形丑陋与内心丑陋的差别,对一些非常态的新艺术形象,应多一分耐心和包容,而不是盲目地一味否定。就像看“老子吐舌像”,应该透过外表本真的吐舌神态,去欣赏老子的内在气质和形象气度,而不是因其外形的“不雅”而简单地认为就是丑陋雕塑。

  反过来,艺术家创作公共雕塑是否应该顾及公众的接受度和反馈意见呢?艺术作品从艺术工作室走向社会,是艺术家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环节。艺术家创作的个性化作品一旦进入公共空间,就意味着已经与公众发生了联系,不再单单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了。如果艺术家仍然以专家的姿态高高在上,埋头于个性化探索,忽视公众的存在,忽视作为社会主体的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审美需求,习惯于单向输出式的创作行为,那么苦涩古板的艺术语言和空洞乏味的表现内容,必然使公众敬而远之。艺术成了一种无人理睬的自言自语,丧失了公共性,丧失了公共性的艺术最终必将被时代所遗弃。观众的想法尽管不够“专业”,但朴素的想法中是否也可能隐藏着“专业”视角所不及的思考呢?艺术家应当由此反思一下自己的创作行为。当然,艺术家并不是要一味地迎合,而是在了解公众所思所虑、思考层面和审美走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创作,在独立思维和个性表达的同时,多看看自我以外的真实世界,多听听非专业的真心感慨,先多一些输入,而后输出。如此创作的艺术作品必然更加言之有物和有的放矢,更加鲜活生动,最终必将为公众所理解和接纳。

                                                   --------转载自《中国美术报》

中国美术家交流网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制作维护 您是第 2691812 访客  浙ICP备12023318号-1
地址: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德胜路久盛巷5号  电话:15925632670  传真:86+571+87028183  www.zgmsj.cn